:::

2-2-2 植物的生態

植物容易受環境影響,但相反的也會影響環境,植物本身也會彼此相互影響。植物容易受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氣候、日照與溫度等、土壤(土壤成分與水分)。同一個空間存在的植物會彼此競爭日照與養分、水分。

最能適應當地環境並且在競爭之中贏過其他植物的種類,就會形成優勢族群。類似在這樣某地區形成的植物個體群,稱為「植物群落」或「植物群集」,也可稱為「植物社會」或「植生」。

1)遷移

某種植物群落經過長期時間都呈現安定、無變化狀態,可稱為「極相」。在到達「極相」之前,群落可能還會有所變遷,稱為「遷移」。

w一次性遷移與二次性遷移

植物的種子降落在剛隆起的島嶼或火山噴發剛堆積的土壤上面,類似這種遷移屬於「一次性遷移」。反之,森林砍伐或森林火災、若耕田飄來種子或由原本土壤中存在的種子發芽,稱為「二次性遷移」。二次性遷移形成植物群落的速度較快,土壤也較發達,其所形成的樹林,稱為「二次林」。

2)植生的區分

w現存植生

目前還生長在當地、直接看得到的稱為「植生」,又分為「自然植生」與「代償植生」兩種。自然植生乃是不受人為干涉而自然生育的植生,有原生林與高層濕原等。代償植生也可稱為「人為植生」,以放火焚燒、割草等人為干涉行為形成的植生,比如雜木林。

w原植生

自然植生又稱為「原植生」,也是代償植生人為干涉之前的植生。

w潛在自然植生

有些土地形成代償植生,這些植生若在沒有人為干涉情況下能持續生存在當地,就有機會成為自然植生。

3)水平分布

a)水平分布

日本全國平均降雨量豐沛,因此,大多數植物群系都是由溫度高低決定(植物群落的外觀稱為「相觀」,相觀之差異所形成的各種不同層次群落,稱為「植物群系」)。

1亞熱帶多雨林:沖繩西南諸島與小笠原諸島常見莆葵與筆筒樹等的亞熱帶多雨林。

2照葉樹林:九州、四國到本州大片土地,常見表皮層發達的葉片(照葉),比如橡樹、櫟樹、紅楠、野山茶等常綠闊葉樹,經常大片成林。

3夏綠樹木:從本州東北部到北海道西南部,可見山毛櫸、楓樹等落葉闊葉林所形成的夏綠樹林。

4針葉樹林:北海道東部則有常綠的針樅、冷杉等。

b)垂直分布

通常海拔每增加100m氣溫會下降0.50.6,因此,高度變化也會改變植物群系。大部分植物都有適合的溫度或高度,其分布界線的最高位置通常越是高緯度地方海拔越低,同一座山北側的海拔會比南側低(北半球)。

以日本中部山岳地帶為例,呈現如下的分布。

1丘陵帶:到海拔約700m為止,分布照葉樹林。

2低山帶:海拔約7001,700m範圍內,分布夏綠樹林。

3亞高山帶:海拔約1,7002,500m範圍,分布針葉樹林。

4高木界限:海拔約2,500m的地方,高木已經無法生存。

5高山帶:海拔約2,500m以上的地方,出現大面積的低木林與高山草原。

4)階層構造

植物群落所形成的垂直性配置狀態,稱為「階層構造」。就植物群落而言,長在高木下方的植物因為上方植物被遮住而變暗,不利行使光合作用,因此只能只有少數能適應。森林的階層構造特別發達,通常有高木層、低木層、草本層、地表層(台仙層)與地中層(根系層)等5層,有時還可加上亞高木層,總計6層。

5)都市環境與植物生態

都市人口密集、高樓群聚,並且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廢氣與廢熱,而且還產生許多廢棄物,這便形成了與大自然環境相當不同的特殊環境。因此之故,特別是大都市,其中的陽光、大氣、溫度、溼度、風、水、土壤等環境要素,都會分別複合或個別地對植物產生影響,而其所造成影響的模式,當然會和自然環境中的狀況不同。其結果是,只有某些植物能適應都市環境,大部分植物無法在都市順利成長,整體而言便形成植生單純化的現象。

以上關於植物生態的知識,對於道路綠化工作非常重要,甚至一般實施都市綠化,不論計畫、設計、施工還是維持管理,都值得參考。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fang.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sn%3D1%26tbdsn%3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