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1 ﹝參考1﹞給道路政策變革的建言

給道路政策變革的建言─追求更高的社會價值─(摘要)

(道路審議會建議案、內閣建設省、1997630

前言

即將邁入21世紀,影響日本乃至於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與環境變化越來越激烈。在此情況下,在了解國家財政結構、經濟結構與中央地方責任劃分等的前提之下,日本社會與經濟系統顯然也必須有所變革。其中,堪稱最基礎的社會資本之一,就是道路。道路在整個社會之中其實扮演非常重要功能角色,而這樣子的功能角色不斷在變化,目前的道路政策並無法呼應國民的需求。

因此本提案建議,展望21世紀,應重新反省道路政策的基本觀念,重新確認道路的功能價值,並且和民眾展開對話,擬定可行的新道路政策與方向。

本提案基本上根據前瞻21世紀這樣子的概念而擬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必須徹底吸收民眾的意見,和民眾對話同樣是道路審議會,也應該採取「公共意見」,透過「摘要報告」、「意見綜合報告」與「中間彙整」等等方式,積極而全面地和國民展開對話,讓民眾提出建言。

2)道路政策的基本思考應該放棄只重視供給量,改重視社會價值,相關規劃也必須有戰略思考其道路政策唯一量尺幾乎就是「供給量」,但未來應該重視社會價值,也就是「國民生活與經濟活動的價值」。在此概念之下,應設定「3個方針」與「8個服務目標」。此外,戰略思考方面,應設定必須達成的目標為何,有計畫並且針對所制定的政策予以實施。

3)「引進評鑑系統」等,讓決策更透明、更有效率政策思考方針改變,道路政策的擬定過程也必須對市民開放,其中包括「引進評估系統」、「重點投資與成本降低」、「建立合作夥伴」、「積極實施社會實驗」4種方針。

    道路審議會基本上乃是根據道路行政,針對相關機關與社會大眾推動本建議案,努力實施意識改革。

引進公共意見……此乃民眾參與的方法。亦即制定計畫之際,應廣徵民意,讓社會大眾了解政策制定的過程。方法比如問卷等等。

摘要報告……為了能反應民眾對於21世紀道路計畫的想法,「道路審議會 基本政策部會 21道路建設委員會」提出與都市街道營造相關的12個題目,編成小冊子,總計發給各級學校、經濟團體與道路利用者團體53萬本,從19945月到7月底收集各方意見。

意見綜合報告……將「引進公共意見」收集到的35,674人所寫有關113,316件關於道路的意見,分析整理成冊。

中間報告……根據「意見綜合報告」,在「道路審議會 基本政策部會 21道路建設委員會」進行有關新道路計畫民眾建議的檢討,於20073月對外以小冊子的方式公開。(收集到15,057人的意見)

 

1-2  提出建言的要點

P.8

.展望21世紀希望實現「有效率而高品質、高創造力的社會」

21世紀希望是個「高效率高品質並且有創造力的社會」,為了達成這項目標,首先應朝以下方向努力。

1)21世紀可能面對的課題

未來將面對各種變革、出現各種課題。

1全球性的競爭更加激烈,日本必須放寬各種規定、降低成本,如此打造新型態的日本產業與經濟系統

2日本面對嚴重財政赤字、高公債比以及生產年齡人口減少的問題,財政重建刻不容緩。

3人口過度往東京集中,類似現象也出現在各地區,而且市區空洞化、新舊市區發展落差太大等等國土與地區結構、都市構造相關問題,都已經越來越嚴重。

4高齡化越來越明顯,而且近來發生過幾次大災害,都是維持社會安全一大挑戰。

5環保與節能減碳的問題也很重要,必須民生、運輸與產業相關部門一起合作。

不過另一方面,新時代也擁有如下的利器。

1通訊技術快速成長,容易更快收集、整合更多意見。而且利用網路,可以進行遠距教育、遠距醫療等等,相關新形態產業也不斷出現。

2全球化越來越明顯,在地特色與個人特色也有更多發揮機會。

3  高齡化社會到來,刺激產生許多銀髮族商機。民眾關心環保,資源回收產業也日新月異。

4  科學技術基本法制定之後,未來研發的新技術將有效引領日本經濟進一步發展。

2)打造高效率高品質且有創造力的社會

所謂「高效率高品質且有創造力的社會」指1.有個性活力且高效率的社會與經濟,2.方便且高品質的生活環境,3.運用技術打造與環境共生的生活型態。

1.有個性活力且高效率的社會與經濟

1確保人、物與資訊能大範圍順暢流動,打造地區之間擁有公平條件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效率經濟系統。

2過度集中東京與大阪等大都市圈的產業應誘導使之分散到地方,建立新產業,在地方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3打造完備的基礎設施,促進各地區交流,活用各地區自然文化、地區產業與觀光產業等,建立有活力而自主的地區發展。

4大都市與地方都市充實其都市機能,就可讓民眾享有高程度的都市服務與生活。

2.方便且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1日常生活之中要提供教育與醫療等高品質基本服務,各地區應攜手合作,降低成本,讓更多人能利用這些服務。

2保護弱勢民眾,提供可以讓社會大眾自由且安全活動的社會環境,確保其生命安全與基本生活。

3不論大都市與地方生活圈,都能實現便利且舒適的生活環境。

3.運用技術打造與環境共生的生活型態

1全球環保問題越來越嚴重,應推廣節能減碳的良好環境政策,更有效率利用資源,做好環保。

2運用最新通訊技術,建立新的生活型態、資訊服務與環境產業等。

P.11

.道路政策的課題

1)道路之功能再確認

(四方形圖表,由上往下)

航空   船舶   鐵道   道路交通(長距離交通)自用車.貨車等   交通機能

車站與港灣連外道路

道路交通(短距離交通)步行者.腳踏車.自用車.公車.貨車等

市街地形成  都市架構形成  街區形成

防災空間  防止延燒  避難場所  消防活動

環境空間  緩衝空間  綠化空間  休閒空間

收容空間  情報空間  停車場  休閒空間

1-3  道路的功能角色

基礎功能 → 功能擴大

交通機能   空間機能   環境變化   交通機能   空間機能

擴大道路的高效率交通體系與機能

為了建立新生活型態,必須同時重視環保與經濟發展,打造高度通訊社會

擴大都市在國土建設中的功能角色

1-4  道路功能的再確認

.道路政策應該的走向

1)基本方向轉換

早期日本道路政策重點放在「擴充供給量」,希望每個人可利用的道路面積達到歐美水準。但隨著社會、經濟與環境改變,顯然有必要重新認定道路角色,確認如何才是好的道路政策。

w基本想法 ~從只重視供給量到改重視社會價值~

過去道路政策太重視提高供給量,今後應重視國民生活與經濟活動價值(社會價值)。換言之,新時代道路政策應追求便利且高品質的生活環境,運用技術做好環保,整體打造有個性有活力的高效率社會。為了達成這項目標,應進行政策變革。

w現狀與課題

(1)地球暖化等全球環保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何讓汽車交通更順暢、減少環境負擔,也是打造高品質生活環境所不可或缺。

過去   只需拼命蓋馬路即可   

未來   須確認目的與效果皆佳才投資

【破壞環境】 【基本方針】 【重新設定目標】 【推動政策】 【引進新政策手法】 【   政策】

左邊三角形:供給量  目標  建設無主  按部就班蓋馬路  傳統行政系統

右邊三角形:社會價值  有用才蓋  維修管理也很重要  做各種戰略佈局  引進新的評價系統

1-5  今後應走的方向

P.12

過去   未來

供給量   社會價值   21世紀目標

總里程數增加   提高移動效率   打造有個性活力的高效率社會經濟

方便汽車利用   讓開車與不開車的人都舒服   打造方便而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道路直接效果評價   進行延伸價值的評估   運用新技術打造與環境共生的新生活型態

1-6 基本思考~從只重視供給量到改重視社會價值~

3個方針   8個服務目標

方針1  提高社會活動的效率

1.為了提高各地區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應確保人、物與資訊能大範圍順暢交流

2.為了提供地區高效率公共服務、促進產業,應打造完備的地區基礎條件

3.減少塞車可降低環境負擔,讓都市交通更有效率

4.為了提升都市經濟活力,積極實施都更,建立新的交通服務

方針2  提高各地區與都市的社會共有空間機能

5.打造無障礙空間,讓高齡者能安心使用

6.注意防災措施,可讓大家用的安心

方針3  促進環保與資訊化

7.道路周遭自然環境應有效保護、提升

8.打造交通訊息資訊網絡,讓使用者更能高效率地利用道路

1-7 應追求的3個方針與8個服務目標

(2)大都市圈空氣污染與噪音問題依然嚴重,是未來必須解決的課題。

(3)修建道路應降低對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4)修建道路應配合、發揮地區特色,彰顯地區自然、歷史文化等社會資本。

w政策推動方向

(1)基本方向

1)加強環保

    過去道路政策多半放在降低塞車、縮短兩地之間行車時間、提高安全以及降低費用等,未來還必須更重視環保。

(2)具體措施

1)維護自然環境

1制定保護森林、水邊空間等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的基本方針。

2原本無綠化的既定法面應實施再綠化,並且提高道路法面綠化效率。

3活用道路空間,打造公園、河川與生物棲地網絡。

4被新的外環道取代的舊道路可加強植栽,或者做成人行步道。

2)創造美觀而有親切感的社會文化環境

1道路計畫、設計、施工與管理都應重視配合景觀。

2活用地區計畫的制度,打造配合街區的道路景觀。

3種植適當的行道樹。

4讓大馬路進來的巷子恢復傳統社區生活的活力。

3)節能減碳、降低環境負擔

1打造步行者無障礙空間,以及腳踏車專用道。

2高木與低木搭配種植可節能減碳。    漏掉                                        

3道路建設、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砂土、水泥塊、修剪器材與廢木料,儘可能就地廢物利用,打造資源循環型的新道路模式。

4)確保良好的生活環境

1推動低噪音、鋪馬路與遮音壁與相關降低環境負擔的道路興建模式。

P.15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fang.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sn%3D1%26tbdsn%3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