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道樹樹種選擇之變遷
下表2-9以大正時代、昭和30年代(1955~64)、昭和50年代、昭和60年代為例,說明日本選擇行道樹樹種的觀念變遷。
表2-9 行道樹樹種選擇之變遷
年代 |
出處 |
觀念變遷 |
大正年間 |
「行道樹(都市講和)」(財)東京市政調查會/井下清/大正14年3月 |
1.必須強壯 2.耐乾、耐熱 3.夏天有大量樹蔭 4.耐各種傷害 5.耐修剪 6.樹形漂亮、完整 7.生長旺盛 |
昭和30年代 |
「道路技術基準 第7編 道路的附屬設施(行道樹)」通達/建設省道路局/1962年3月 |
1.以落葉樹為原則,但在溫暖的寬闊街路或寬闊的分離帶,也可使用常綠樹 2.樹形整然優美 3.葉片的形態與色彩優美,枝葉密生而且夏季能產生濃密樹蔭 4.樹幹筆直、肌理色彩優美 5.容易繁殖,成長快、栽培與移植工作簡單 6.貧瘠的土壤也能存活 7.雨水浸透與通氣不佳乃至於地下水位高階能生長 8.耐廢氣、煤煙等空氣塵埃污染 9.耐地底瓦斯洩漏 10.耐病蟲害或病虫害較少 11.耐暴風 12.耐強修剪,萌芽力強,耐各種傷害 13.無毒、無臭、無刺 14.能與環境景觀調和 15.不同路線種不同樹種 16.維持管理費越低越好 17.能從公營或民營苗圃拿到同樹種同形同大植栽 18.適合當地氣候 |
昭和50年代 |
「道路綠化技術基準.同解說」(社)日本道路協會/昭和51年8月 |
1.以落葉樹為原則,但在溫暖的寬闊街路或寬闊的分離帶,也可使用常綠樹 2.中低木以常綠樹為主 3.樹形優美,耐病蟲害 4.容易存活、成長良好 5.適應當地土壤與環境條件 6.容易維持管理 7.能取得同一樹種同形同大相當數量 8.最好有地區特色,配合沿路景觀等各種條件 |
昭和60年代 |
「道路工事設計基準」東京都建設局/昭和62年版(現行) |
1.葉片的形態與色彩優美,枝葉密生而且夏季能產生濃密樹蔭 2.耐強修剪,萌芽力強,耐各種傷害 3.耐病蟲害、空氣污染與風害,配合延路景觀 4.配合步道寬度、架空線等可能相當程度受限的成長空間 5.材料具有市場性,容易維持管理 |
(2)行道樹樹種的變遷
日本全國行道樹最常使用的20種樹種,不同年代有所變化,如表2-10所示。
前20種占全部行道樹比例,1954年達96.4%,到了1992年只剩70.9%,顯示行道樹樹種逐漸多樣化。
1992年日本行道樹使用超過500種高木與中低木,其中特別容易被各大都市選中的,多半能適應當地條件,並且具有萌芽能力強、開花或紅葉優美、綠蔭多等優點。
表2-10 行道樹樹種的變遷